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工新闻 >> 正文

立足西部 用足政策 促进就业工作大发展

发布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0-06-18 [来源]: [浏览次数]:

立足西部 用足政策 促进就业工作大发展

服务基层 创新举措 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学生就业工作总结材料

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青海师范大学迎难而上,通过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创业教育,创新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探索建立服务、指导、咨询、教学、研究五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进一步在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库、拓宽就业平台、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截止2009年9月1日,学校本专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75.8%,正式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7.4%。在就业压力大、毕业人数多的情况下,正式就业率为历年新高。同时,学校凭着全方位立体化的就业信息服务方式、围绕国家就业项目政策实现多渠道就业的工作思路,转变思想观念,工作重心下移,实现就业工作全员化,聚合社会力量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社会化等创新特色举措,开创了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青海师范大学就业工作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立足西部、用足政策、服务基层、 创新举措。

一、立足西部,以“勤”荐人。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多,居住地域广,而发展民族教育,培养民族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能否建成符合我省实际的、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新体系。针对基层的师资要求,青海师范大学立足自身教师教育的特色,重点加强对学生进行省情、国情及民族教育,特别是加大了我校在培养藏汉双语师资教育方面的力度。多年来学校为包括四川、甘肃、云南、西藏在内的五省广大藏族聚居区输送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并且干得好的有用人才。

教师以情育人,学校以“勤”荐人。近年来,学校将“五勤”作为就业工作的着力点:“脑勤”----多思多学找办法;“耳勤”----多听多看搜信息;“口勤”----多问多说勤联系;“手勤”----多做多动勤服务;“腿勤”----多走多跑勤推荐。学校的“勤”换来了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我校每年有50%以上的学生是通过学校推荐获得就业岗位的。学校把就业市场开拓面集中定位在西部地区,在全力竞争本省就业市场的基础上,不放过任何一个外地就业的机会,借助实习基地建设带动就业基地建设。每年由校领导亲自带队,除在本省各州地奔波调研跑单位找市场外,还前往甘南、阿坝、康巴、甘孜等藏族聚居地区联系单位,远赴深圳、珠海、苏州、杭州、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西至新疆东到山东,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广辟渠道、联系实习、推介人才。这些年青海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在学校的推荐和自己的努力下,就业在祖国大江南北,服务在各地基层。

二、用足政策、以“细”助人。

狠抓“一把手工程”不放松,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规章制度和相关文件的制定为保证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规范运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学校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同时,着力加强就业工作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积极促进毕业生面向多方位、多层次就业。通过细致、及时地宣传国家地方政策性项目,动员毕业生积极参加,大力倡导基层项目就业,并为学生做好培训,取得明显的效果。2008年青海师范大学共有普通本专科毕业生2048人,全校一次性就业率为73.2%,其中正式就业学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5.2%。数学、物理等院系把“农牧区义务教育特设岗位计划”作为重点,抽调专人指导学生参加特岗考试,2008年数学系报名参加考试的42名学生全部被考取录用,物理系报考学生90%上线。2009年学校加大培训力度,举办了首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考前培训班,聘请21名校内外有经验的老师对998名毕业生进行了培训,培训课时达108 课时,最终447名学生被录取,稳稳占据了青海省“特岗计划”的半壁江山。2009年全校本专科毕业生2206人一次性就业率为75.8%,其中正式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7.4%。此外,学校积极研究国家和地方的“西部计划”、“青南计划”、“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调生计划”“大学生应征入伍”等多种项目就业政策,每年邀请相关部门的人员专门讲解,组织动员报名,在学生中大力宣讲,将每项政策特别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群专门解读到位,让学生深知政策,多渠道就业。2009年大学生预征入伍工作中,有195名学生报名入伍,成为全省报名人数最多的学校,得到教育部和总参谋部前来检查领导的肯定,年底15名学生光荣参军入伍。

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研室把就业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已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列入学校教学计划,作为2008级以后学生必修课程,保证每个学生大学四年期间不少于36个课时,同时已连续三年为全校没有开必修课的学生开设了36课时的选修课。学校的就业服务“细”至入微,每年为每一届毕业生开设四轮集中的就业指导讲座,一个班一个班地细致讲解就业前的准备。在学生的自荐书制作、面试礼仪、着装要求甚至电话礼仪等方方面面细致讲解,学校每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的简历得到过学校就业中心的工作人员的直接指导。学校的“细” 还体现在为学生每周四下午开设“就业咨询日”,专人接待来访学生,个性化指导具体细致落实到每个来访学生身上。

三、服务基层,以“情”感人。

以“全心全意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工作重点为引领,以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为己任,想社会所想,急学生所急,通过带领院系领导走访调研企业社会的需求,促使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化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着力提升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如2006年化学系领导在学校就业部门组织带领下前往青海海西各相关化工企业调研走访之后,回来在非师范应用化学专业的课程中,针对青海地方经济的特点,适时开设了盐湖、烧碱、煤化工、无机硅化工等方面的课程和讲座,为当地特色经济产业链输送专门的人才,真正体现了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的目标。2007年人文学院的非师范的新闻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领导,在学校就业中心的引导下通过参与PHE项目,分别对相关专业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和见习实践活动,探索和创建一套针对地方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制度,形成一套符合青海师范大学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模式”,对推动我校解决贫困生就业问题,为学校其他非师范专业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从而推进学校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见实习实践制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发挥基层见习基地、毕业实习基地的作用,在实践中强化专业、就业指导,着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和服务社会的能力。2009年9月至12月,我校17个本科专业、4个专科专业,共967名师范生作为我省首批顶岗支教实习学生,赴4州10县118所实习学校开展顶岗支教实习。在顶岗支教实习中,通过长达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为实习生搭建了投身实践、历练成长的平台,使新一届毕业生的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把握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完善了知识结构,提高了从教技能,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支教实习师生们传递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对牧区的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泽库县教育局长泽旦加所说:“草原需要人才,上百万元、上千万元的投资不稀罕,稀罕的是有真才实学、留得住的人才啊!实习生的到来,在很大的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矛盾。”杂多县的一位牧民说:“当我们知道青海师范大学的老师们来上课了,我们都愿意送孩子去上学读书了”,朴实的话语是对顶岗支教实习工作最好的肯定,顶岗支教实习师生在广大牧区草原播撒也收获了一片片浓浓的真情。牧区教师们甘守清贫、默默奉献、情系教育的敬业精神,使每一名实习生都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师德教育和精神洗礼,激发了实习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热情,使大家对教师职业的内涵和责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提升了师范生的职业品质和思想认识,就业观念得到了转变。目前,大部分学生积极准备申报2010年“特岗计划”教师资格,立志到西部边远农牧区基层学校服务。

在就业竞争严峻的形势下,青海师范大学的老师们凭借高原人朴实真诚的感情,用心做事,以“情”感人。通过积极加强与本省州地市县教育部门的合作,确保了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注重与大中型企业、人才中心建立联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扩大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通过多种途径,广泛收集需求信息。广大教师和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建立就业举荐主体服务网络,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积极利用各种关系,了解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为学生们推介实习,推荐岗位。学校的“情”付给了学生,也感动了用人单位。天津天铁集团教委与青海师范大学通过一次的推介招聘活动,做成了长期的朋友,在用人计划大幅缩减的情况下,他们每年都会坚持从青海师大选拔几名学生;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的工作的青海师大校友们积极促使当地教育部门领导来母校选拔学友;新疆建设兵团农五师、农九师学校来校招聘时为学校真诚服务学生全力推荐学生的做法所感动,特别增加了招聘计划。

四、创新举措,以“实”动人。

革新思想观念做内变,就业工作重心下移,就业工作全员化。学校将学生就业经费的50%划拨各院系,并制定就业工作院系考核指标体系,调动和促进各院系就业工作力度,充分发挥院系自身教育教学资源力量和人脉资源,开辟各自专业的行业市场,并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对毕业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使毕业生尽快适应市场需求。

学校大力加快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无形就业信息市场建设和以招聘会为主要平台的就业有形市场建设,在校内形成了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就业服务体系。校毕业生就业网上信息服务全面升级,充分发挥就业信息网的作用,创新服务手段,拓展网络功能,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方便、快捷的信息平台。2009年发布就业信息500余条、招聘信息100余条、媒体信息300余条、就业政策40余条,发布学生信息2000余条,在线解答学生有关咨询100余条,网络点击率近60万人次。2009年底,开通了手机短信平台为2010届毕业生提供现代化的就业信息服务。实现信息发布实时化、网络招聘常年化,做到了网上就业服务的“全天候、多功能、广覆盖”。

聚合社会力量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社会化。学校经常开设就业讲座,已将就业讲座这种指导形式制度化,每个月至少有一次大型讲座,每个星期有一次小型讲座,仅2008年10月至11月,就为2009届毕业生开设讲座27场。邀请成功人士、校友、企业家、学生家长、企事业单位和各地市人事部门的负责人来校宣讲,充分发挥他们在引导示范教育学生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主动上门联系或学生社会实践、采访校友、组织供需见面会、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等形式,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市场和就业渠道,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生就业工作。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的一项长期的日常性工作,就业工作关乎千家万户,就业工作的“实”体现着千万家庭的心愿,学生的就业考问着学校的办学质量。由于学校党政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了实处,从而在促进大学生成才立业方面发挥显著的作用。

2010年困难与希望并存,机遇和挑战同在,青海师范大学将进一步拓宽创新思路,加大服务力度,举全校之力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打造复合型人才为突破口,通过“倡导基层送到岗”合理定位工作重点,瞄准基层服务需要,对学生进行考前定向、岗前实战的全员培训;通过“评估奖励促平衡”制度创新保证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大力推进院系就业工作的力度;通过“完善课程看成效”加强就业指导教研室建设,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通过“个性帮扶送服务”进一步完善校园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信息服务水平,使学校就业服务工作更贴身化、人性化,促进就业工作全面发展,争取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一○年四月二十八日